1 基肥
水稻基肥的作用
一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,改善物理性質;
二是提高土壤養分的供應水平,滿足水稻插秧後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要,促進早生快發;
三是調節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養分供應,保證土壤持續不斷地供給水稻各生育時期所需的養分。
高產水稻苗較少,要求分蘖成穗率高,這就要求土壤能為水稻前期生長提供足夠的養分。
北方稻區生育期短,春季氣溫低,施足基肥尤為重要。
基肥多以肥效穩長而營養元素齊全的有機肥料為主,並配合一定數量的無機肥料。就肥料種類而言,除有機肥全部作基肥施用外,還包括化學肥料中磷肥的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和鉀肥的一部分。
基肥施用方法有如下幾種:
a全層施肥
全層施肥有兩種形式
一是泡田前全層施肥法
即在泡田前將肥料撒施田麵,然後泡田耙地。**好結合旋耕,將肥料混入耕層7~10cm,然後泡田、拉板整平;
二是泡田後全層施肥法
即在泡田並經初平後撤施肥料,再進行水耙使肥料混合於耕層中,然後拉板整平。全層施肥的特點是肥效長,肥勁穩。由於肥料均勻分布於耕層,可促進水稻根係深紮,擴大吸收麵積,增加養分吸收量。全層施肥還可減少肥料損失,提高利用率,尤其是對碳酸氫銨等揮發性氮肥效果更為明顯。當基肥施用量較高時,可以大部分全層施用,小部分作鋪肥施用,效果更好。
b鋪肥
鋪肥又稱麵肥,在水耙地後將肥料均勻撒施田麵,然後拉板整平使肥料混合於表層中,是目前北方稻區基肥的主要施用方法。鋪肥的特點是肥效快,有利提早返青及分蘖,肥效亦較長,可達45天左右。基肥數量較少時以鋪肥為宜,施肥後在土壤沉澱情況允許的條件下,應盡早插秧,以減少肥料損失。
c翻前深施
在秋翻或春翻前將肥料撒施田麵,翻地時將肥料翻扣於深層。這種施肥方法氮肥利用率高達75%,肥效長。但是由於施肥部位較深,故初期肥效較差,在施用量較多時,不利中後期調控,甚至會導致貧青晚熟。
因此,一方麵應與鋪肥相結合,一方麵應控製施用量。漏水田翻前深施肥料損失大。
2 追肥
移栽水稻插秧後施用的肥料統稱追肥,包括分蘖肥、穗肥和粒肥。
a分蘖肥
插秧後不久(一般3~15d)施用的肥料稱為分蘖肥。分蘖期是單位麵積穗數的決定期,又是增加植株物質積累量,為壯稈大穗奠定基礎的時期。分蘖肥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分蘖早生快發,盡早達到預期穗數,這一點對北方寒冷稻區尤為重要。分蘖肥的施用要適時適量,在保證足夠穗數的同時,還應有助於控製無效分蘖,促進形成大穗,提高成穗率,並防止穗分化或拔節前氮素過剩。
分蘖肥一般在插秧後5~10d,秧苗返青後剛開始分蘖時施用。首先,這是因為分蘖肥肥效約為20天左右,與有效分蘖期基本一致。其次,n葉露尖時插秧,**易成穗的是n-1和n節上的分蘖,然後是n-2和n+l節上的分蘖,此時追肥正好促進這些節位上的分蘖。第三,經過10天左右的吸肥和生長,可以根據葉色、出葉速度等判斷土壤和基肥養分供應情況,決定施肥量。當生育期較短或插秧晚時,這時施肥促進形成的分蘖在拔節前已來不及形成3片葉,所以分蘖肥應提早到插秧後3—7d施用。前已述及,拔節時葉片數越多分蘖成穗把握越大,越容易形成大穗,因此分蘖肥宜早不宜晚,但應注意及時控製,防止群體過大。
b穗肥
穗分化期是決定每穗穎花數與穎殼容積的時期,對結實率及千粒重亦有較大影響,此期施肥的目標是:**,形成足夠的庫容,即在已有穗數的基礎上,使每穗穎花數與穎殼容積達到預期要求;第二,形成理想株型與強健的根係,使抽穗時群體葉麵積指數適宜,受光態勢良好,為抽穗後灌漿物質的生產奠定基礎;第三,增加抽穗前光合產物貯藏量。
每穗穎花數等於分化穎花數與退化穎花數之差。增加分化穎花數的有效施肥期是穗分化前6天到穗分化後4天,其中穗分化前後的3天**有效。減少退化穎花數的有效施肥期為穗分化後7~14d。前者稱為促花肥,後者稱為保花肥。 北方稻區水稻品種多為銜接型或重疊型,即幼穗分化早於拔節或同步進行,施促花肥雖然有促進枝梗和穎花分化的作用,但根據器官同伸規律,也會使無效分蘖增多,促進基部節間和上位葉片的伸長,故此期施肥應慎重,不出現明顯缺肥,一般不施肥。保花肥一般在抽穗前15~18d施用,此時水稻分蘖已停止,基部節間長度和上部葉片已經定型,施肥對群體結構和生育進程影響較小,是施用穗肥的適宜時期。應該指出,不同品種對促花肥的反應不一樣,對於像沈農91號耐肥抗倒性強,上位葉片和穗子較短而直立的品種,適量施用促花肥還是有利的。
c粒肥
粒肥是指抽穗至齊穗期的追肥。對葉色黃、植株含氮量偏低(1.2%以下)、土壤肥力後勁不足的稻田,應酌情施用粒肥。粒肥的主要作用是可以保持葉片適宜的氮素水平和較高的光合速率,防止根、葉早衰,使籽粒充實飽滿。如果植株沒有明顯的缺肥現象,盲目施用粒肥,會造成氮素濃度過高,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消耗,導致貪青晚熟,空批粒增加,千粒重降低,而且容易發生病蟲害。有些地區抽穗後用飛機噴施肥料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等,實際上也是起到粒肥的作用。
3 目前采用較多的施肥方案
a以“前促”為主的前重施肥法
也稱“大頭肥”施肥法,將氮肥集中於水稻生育前期施用,基肥占20%~30%,分蘖肥30%~40%,後期不再追肥。在施肥和產量水平較低的條件下,這種施肥方法有利於保證一定的穗數,獲得較高產量。當施肥量和產量水平提高以後,這種施肥方法常造成過早封行,無效分蘖多多,導致病蟲害加重,抗倒伏性降低。
b“前促、中控、後保”施肥法
在重視前期施肥的基礎上,強調中期控氮,後期適量補氮。這種施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重施肥法的不足。是目前北方稻區采用的主要施肥方法。
所謂“前促、中控、後保”施肥法也隻是一個施肥時期與數量的總原則,具體促、控、保的程度仍需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。如河北、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的施氮量一般為180~240kg/hm2,而基肥:蘖肥:穗粒肥的比例分別為3:3:4,3.0:4.0—4.5:2.5~3.0,4.0;4.0~4.5:l 5~2.0,4:3:3,總的趨勢是愈是寒冷地區前期施肥比例愈高。
具體運用時,是在有效分蘖終止期前施促蘖肥,即施足基肥、早施蘖肥。“中控”即達到預定穗數後至穗分化期以前,一般停止追肥,結合水層淺、濕、曬管理,控製無效分蘖,使已形成的分蘖貯藏較多的碳水化合物,促進根係發育。“後保”是指孕穗期以保花為主,施用穗肥,抽穗前後酌施粒肥,提高穗粒數、結實率和千粒重。
目前隨著大穗型品種的出現及早育稀植技術的推廣,水稻施肥技術也有變化。應以適當壓縮穗數,增加個體強壯程度促進穗大為主攻方向。